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动态

数字创意提质创新创业教育——艺术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纪实

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428

2024年初,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组委会发布的2023年度国赛获奖名单中,《绘心童行——少儿思政启蒙研学实践在行动》等项目赫然出现在银奖名单之中,这是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在该赛事上实现的新突破,也是艺术学院创造的又一新纪录。自2018年以来,学院立足科技创新研发,实施大禹文化品牌战略和科研成果转化战略,努力推进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新科技转型,迎来科研创新和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聚焦数字创意科技 强化技术应用创新

学院聚焦数字创意科技,探索大禹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强化非遗保护的数字化传承,重建数字场域,研发数字化应用成果,创建艺术可视化理论,在科研创新上逐渐凸显学科专业特色。

创新应用先进技术,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2018年,学院成功立项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面上项目,推进无人航拍、虚拟全景等技术的转化应用,开发大禹文化数据平台。2022年,科技报告《大禹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被收录于安徽省科技报告共享服务系统。2022年11月,学院受蚌埠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委托,利用多源信息融合等先进技术研制文旅智慧地图。2023年1月,该地图正式上线验收,五一期间市场营销成效显著。2023年底,“中国古建筑装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推荐为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

创新建构技术理论,促进科研创新转型2020年,创新团队首次提出了艺术可视化的概念,阐述了艺术可视化的三种类型。2021年,又立足数字技术系统阐述了艺术可视化理论。2022年,《大禹文化与艺术可视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出版,该成果聚焦大禹文化深入阐释了其艺术可视化路径。2024年,出版《珠光闪烁,传承大禹精神》,利用艺术可视化理论的思维方法阐释大禹精神的千年传承机制。

聚焦先进数字科技,研发数字创意产品。增强现实、虚拟全息、区块链等目前比较先进的数字技术都是学院教师关注的研究热点。例如,通过研究在线音乐版权分发模式,阐述区块链对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作用机制;聚焦VR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红色历史资源数字化开发策略,创新红色文化纪念馆展示设计;研究虚拟现实影像的叙事特征,阐释元宇宙时代非遗产品的数字化转型与营销策略

重视科研成果转化 创新提质人才培养

学院重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强化科研创新与艺术教育融合,推进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新科技转型,探索技术理论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立足课程思政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文化科技融合型艺术人才,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创新品牌。

重视教育教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融入课程教学。一是融入教材。2022年,大禹地方文化资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运用艺术可视化思维集中攻关,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融入思政教材。二是融入课程。2019年,开设《中国古建筑装配》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将虚拟仿真技术融进课程教学。2023年,开设研究生课程《学科前沿专题》,将5G、全息、元宇宙、虚拟全景等数字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三是融入训练。2023年,学院通过举办数字非遗传承网络主播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微电影、“互联网+”等学科竞赛,将网络直播、无人航拍和虚拟全景等技术融入学科竞赛训练,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融入校园。2023年12月,《影视创作赋能乡村振兴——大禹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发的实践者》等两个项目获得国家级银奖。

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人才培养的新科技转型升级。一是融入学科。瞄准非遗保护,立足艺术可视化理论,加强艺术学科特色建设。2019年,学院在艺术硕士正式招生之际成功申请安徽省大学生微电影大赛,聚焦技术训练,支撑广播电视艺术硕士专业发展。二是融入专业。学院努力推进艺术专业新科技转型升级,将以图像采集、处理与呈现为核心内容的艺术可视化理论融入专业建设。2020年,动画和产品设计成功申请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三是融入实验室。学院通过化解新科技转型升级的实验设施条件难题,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成功申请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探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重视专业实践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培养科研创新意识。一是融入毕业训练。运用艺术可视化理论指导毕业作品和论文,培养研究生的新科技意识,相继指导学生完成《基于史料文献中的大禹母题的可视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大禹治水传说可视化研究》等毕业论文。二是融入实践工坊。2020年,学院研究生注册成立创业公司,建设艺术体验工坊;2021年,“艺术体验工坊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2022年,研究生聚焦虚拟全景技术,建设青像全景艺术实践工作坊;2023年10月,《青像全景艺术工作坊》获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级二等奖。三是融入创业基地。2019年,学院与北京科普曼商贸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369万元兴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2021年,以该孵化基地的创业实践打造的创业项目《学有余力——全国高校微城一体化开拓者》获得第七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2021年7月,建立大禹文化传承实践基地。2023年7月,该实践基地建设受到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聚焦先锋榜栏目关注,以《弘扬大禹精神,推进思政建设》为题予以深度报道。2023年10月,其实践基地建设案例《弘扬大禹精神,突出思政特色,建设大禹文化传承基地》获得安徽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

科研创新服务地方 数字赋能文旅融合

学院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探索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努力推动蚌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断塑造大禹文化品牌,在数字创意经济主战场拉开抢占制高点的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序幕。

塑造大禹文化品牌。2018年,学院成功申请蚌埠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提出蚌埠应打造大禹文化品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2019年,该项目获得2019年度全省市级社科联三项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2021年4月,学院成功申请蚌埠社科规划一般项目,提出蚌埠应用大禹文化品牌提升蚌埠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其建议于6月被蚌埠市政协“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旅游中心城市”资政会采用为口头发言材料;2023年1月,《关于将大禹文化确立为安徽文化品牌的建议》被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大禹文化品牌建设正在蚌埠形成社会共识。

服务创意经济咨询。2018年,《加快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型数字经济发展》被安徽省政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专题协商会书面采用;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建议《以文化科技应用为抓手,打造千亿级5G通信产业消费市场》被蚌埠市政协十四届第三十七次主席会议书面采用;2022年12月,《关于我省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建议》被安徽省政协领导同志批示;2023年底,学院发起成立文化旅游和数字创意研究院,创建数字创意经济咨询智库。

发起建立产业基地。2022年,学院提出建立数字科技园的构想被学校领导采纳;2023年4月,学院成功立项安徽省本科质量工程专业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项目;2023年5月,开云·app(中国)官方网站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成立挂牌;2023年7月,学院与龙子湖区政府联合授牌成立蚌埠龙创数字艺术产业基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艺术学院立足科研创新,重视成果转化,在科学研究上构建艺术可视化技术理论,在人才培养上重视科研创新成果的全面融入,在社会服务上重视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和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科研创新成果转化赋能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撰稿:艺术学院;审核:艺术学院 许心宏)


返回原图
/